全国基层党建网——全国性党建工作学习交流、信息资源发布的基层党建新闻门户网

评论观点

一个看中国问题的角度:文凭贬值和社会进步

浏览:222207 次 发布时间:2023-05-29 19:38

一个看中国问题的角度:文凭贬值和社会进步

文丨燕志华

本文总字数4000字,分为三部分。希望看到标题答案部分的,可以直接看第三部分。

1、文凭贬值和教育信仰危机

这一两年来,文凭问题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社会热点,最热门的是“文凭贬值”“教育内卷”这样的话题。

比如,今年开春之后一个爆炸性信息是“北京硕博毕业生数量超过本科生”,震惊全国,引发热议。人们首次意识到,原来人们心心念念的大学本科文凭,还没拿到就已经降级落伍了。

再结合近年来一直曝出的北大、清华博士报考中学教师、报考城管队员等消息,人们想到的不是就业困难,而是文凭贬值。

其实更多令人震惊的消息没有被媒体曝出而已,比如,为数不少的985高校的研究生数量已经超过本科生。这意味着未来涌入就业市场的一大波人,相当数量的直接就是有着学历优势的研究生。

但是再金光闪闪的文凭,也敌不过陷入低潮的就业市场。自从2022年大学毕业生(包括本硕博)首次超过1000万人后,到今年,又首次超过1100万人,再叠加2021年整顿校外培训机构和房产中介机构下岗的不少人,这几年的年轻人就业会是一个较大的难题。国家统计局刚刚发布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显示,今年4月,16-24岁劳动调查失业率为20.4%,这个数字算是很高的了。

来自各个新型就业市场的数据说,眼下送外卖、送快递的本科毕业生,也已经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比例。而在此前,大学生从事类似职业是难以被接受的选择。

毋庸讳言,文凭贬值的现象,正在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社会现实。整整几代中国人的信仰,就是高考改变命运,教育改变命运。但是如今文凭遭遇贬值,大学生找工作难,社会评价和地位相对降低,成为非常现实但是又非常严酷的事情。

今天年轻一代的大学生,其父母群体大多是中国高考制度的直接受益者。他们通过读书,成为“小镇做题家”,考上大学,进入城市,成为中产,彻底改变命运。因此,他们希望下一代复制这样的成功路径,为了获得优质资源,中产阶层开始了竞买学区房,推高了楼价。内卷是从中国的中产拼教育开始的金钱游戏。

但是如今的现实,使得这样的教育信仰有了一定的危机。

2、文凭贬值直接导致了高校严重内卷

高校内卷,近年来已经成为中国知识界一个暗伤,只是不为知识圈层之外的人们知道罢了。

985高校的博士,在就业市场找到一个工作尚不算困难,但是要是想进入一个982/211高校就业,那就太困难了。为了确保竞争力,你最好拥有国际排名靠前的大学博士文凭,或者在高质量刊物上有论文成果。即便进了高校,但是职称晋升之路,也是压力重重,前路漫漫。市场化的学术机制正被引入高校,而且教授席位被严格控制。

前几年因为复旦大学的凶杀案而引发热议的“非升即走”制度,背后是希望进高校的博士如此之多,以至于高校纷纷推出了这种竞争性的制度,也即是在限定的时间里,如果未能拿出像样的成果,获得职称晋升,就只能离开。

但高校真正的内卷,是无数的研究者需要发论文,获得学术成果,但是高校认可的期刊杂志,远远满足不了需求。至于那些C刊杂志、北大核心,数量更是寥寥可数。期刊杂志数量相较于目标客户的数量,简直是供不应求,奇货可居。

也就是说,越来越多的研究者,包括教授、老师、研究生,以及高校外面的各类研究院所人员、职称论文需求群体,都需要发文章作为科研成果,但是符合条件的期刊杂志却供不应求,于是就出现这样一个看不见的奇观:国内排队等着发文章的研究者的队伍,其长度可能超乎想象。

看到有研究者诉说自己遭遇是这样的:文章好不容易进了学术刊物总编的法眼,给与了修改的宝贵意见,结果改了又改之后,原总编突然退休,论文被新总编直接毙了。

所以每个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生,发论文的流程都是一个锤炼心灵之旅。国内那些学术期刊杂志及其总编,掌握着真正的垄断权力。

学术期刊垒这么高的墙头,是不是发的文章都是高质量的?未必。近年来,一些期刊杂志为了追求影响力,出现了一个潜规则,就是982/211高校的投稿优先获得处理。而且,那些有一定影响力的教授、博导的论文可以优先发表。这加剧了学术焦虑。所以,很多人做学术的第一步需要研修的学问,是学会“发表学”。汝果欲学诗,功夫在诗外。

高级刊物的论文,已经成为一种类似“八股文”的东西,需要高超的写作技巧、严格整饬的形式、谄媚学术权力的综合实力。但越来越多的大学教授形成共识,虽然形势如此内卷,但是国内学术文章的总体质量并未看涨。

很多大学毕业生选择继续攻读,并非是因为学术特长和热爱研究,常常是为了推迟就业。这意味着,无数研究生本身就缺乏学术天赋和学术热情,这使得学术成为一种工具,而非志业。但当他们好不容易挤入研究生序列,却是另一种苦难的开始。

这种高校教育的内卷,目前看不到尽头,也看不到破局的曙光。

此前和朋友聊天,朋友有个观点是这样,说过去20年,无数聪明的大脑进入了高校,对于不少人的人生来说,却可能是“失去的20年”。因为收入是不高的,学术成果也是普通的,象牙塔内又常常错过市场经济潮流的。因此这个学术赛道和别的职业赛道相比,机会成本更大一些。

3、文凭贬值是社会进步的标志?

打破眼下从小学到大学的内卷,从目前体制内的渠道和社会观念来看,几乎没有任何可能性。社会陷入一种整体性的“剧场效应”,人们不得不站得更高。内卷如同一根套在脖子上的绞索,越勒越紧,而无法解锁。

在这种内卷的形势下,会大浪淘沙,出现“卷王”,就是真正出类拔萃的人会进入最好的高校,或者成为顶级刊物的常客。但是绝大多数的人们,只能挣扎于人生苦海。高校如同智力绞肉机,无数的优质大脑未能推动社会进步,却在论文里耗尽脑汁。

打破这种内卷,只能有两种途径:

一是,按照物极必反的发展规律,内卷到一定程度就是“内爆”,就是文凭严重贬值,如同通货膨胀之后,货币含金量已经大幅度降低,不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。这将出现溢出效应,人们将离开教育场所,进入另外领域。这在眼下已经出现苗头;

二是,从观念的角度,也是从更高的维度,认识到文凭贬值现象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,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,这也将导致人们脱离内卷的漩涡。

为什么说,文凭贬值本身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?这听起来似乎是反智主义的观点。

文凭,可以理解为“文化的凭证”,这个名称就说尽了它的前世今生和未来走向。

文凭的历史,就是文化教育从垄断走向民间、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、从少数把持到全民福利、从稀缺资源到普惠资源的过程。

中国人对于文凭的重视,是从恢复高考开始的。因为当时百废待兴,急需人才,但是人口众多,如何辨别和筛选人才?文凭就成了唯一的凭证!有了文凭,就是有文化的凭证,是官方对人才的权威认证。从社会学的角度看,所有文凭都需要国家盖章认定,是国家对社会的一种控制,也使得国家资源优先向这些人投放。

关键是,那些有了文凭的少数幸运儿,在接下来的每个时代都踏上了节奏,获得文凭、进入体制、获得编制、分到住房、获得保障、地位提高、惠及二代等等,而反观那些缺少文凭者,几乎是一步错、步步错。今天已经退休的人群里,文凭如何决定了人生?他们都有深刻的认识。

这种文凭带来的人生差异性,使得中国人对于文凭的向往,刻进了DNA里,影响了中国几代人,也使得参加高考“跳龙门”成为中国社会的精神信仰,一代代的高考幸运儿,首先完成了自身的城市化和现代化,为中国接下来的城市化、工业化进程完成了最早的人才积累,他们也因此成为中国最早一批中产阶层。

直到今天,文凭信仰依然存在,但是时代已经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。

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,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大量出现,也就是在国家和社会两者之间,体制外的社会领域突飞猛进,无数的企业家、个体老板,即使没有文凭,依然可以获得较好的收入,提升社会地位。

可以说,民营经济的崛起,一方面推动了国家社会的物质进步,另一方面,也打破了文凭的垄断地位和社会心理的迷信,文凭出现了第一次相对贬值。

再接下来,随着中国进入WTO,融入了国际化浪潮,社会分工加强了,社会大生产深入到了各行各业每个细分领域。在市场经济浪潮下,社会分工是根据每个人的生产能力、聪明才智和抢抓市场机会的嗅觉来决定的,而不是根据文凭高低来分配社会财富的。

看看苏南的老板们、浙江乌镇的隐形富豪们,还有无数通过社会分工而获得第一桶金的企业家,有多少是因为文凭而致富的?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,使得中国出现了一个社会分野:有文凭的人更多进入了体制,没有文凭的通过奋斗依然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。这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,几乎不可想象!

由此,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标志性的现象出现了:社会财富主要是根据个人能力的大小,而不是文凭的有无,来决定财富的分配和走向的。这正是社会进步的结果,因为社会领域大发展、大爆炸,使得无数的新兴行业涌入市场,提供了更多的岗位,而这些岗位并不需要文凭,只需要你有勤劳勇敢的品质、敢拼敢干的精神,你就有机会实现逆袭人生。

而在此前,你是必须要有聪明的大脑,才有机会挤过高考的独木桥,完成“出人头地”的理想。这导致了命运和权利的不平等,并伤害了人性尊严:一旦你读书的大脑不够灵光,或者失去了读书的机遇,即便你有健全的体魄、过上好日子的强烈追求,依然过不好这一生。

幸运的是,社会的进步,终于使得众生平等了。每个人都是一个丰富能力的总和。学习好固然是个能力,但是爱动手也是能力,能沟通也是能力,能赚钱也是能力……在计划经济时代,只凸显了学习能力,而其它能力被忽视了,导致了人的发展的不平等、不完整。社会的进步,进一步释放了人的潜力,使得人的内涵更加完整了,人通过释放各种能力,都可以证明自己的价值,从而获得了机会的均等。

我们通过梳理文凭的历史由来可知,文凭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时代,由国家通过少数人的精英教育来推进各项事业的进步的,而随着社会的发展,更多岗位需求的出现,文凭的重要性进一步降低,越来越多的百姓通过勤奋打拼,同样获得了成功,在社会大学获得了更大的文凭。

由此观之,文凭贬值在中国是个从未停止、持续进行的过程。它的背后,是国家权力的慢慢收缩,和社会的持续发展。文凭贬值在今天之所以爆发话题,是因为大学的扩招,文凭的含金量降低,再叠加就业形势的紧张,群体性的就业困难出现,推动文凭贬值现象成为了一个新闻议题和网络舆情,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。

从很多国家的历史和现状看,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,高等教育文凭不再成为每个人的必需品。个体的任何一项能力,都能确保他生活很好,并活出尊严。文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,在中国也正在降低。

我们通过上述的论述,能够看出文凭的贬值,或许正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。

也由此支持了我们的观点,当下社会和高校的严重内卷,已经陷入死循环,是没有办法解套的,但是它终将导致一个“内爆”的结果,就是越卷越失去价值,导致中心的荒芜,将倒逼人们慢慢离开这个高度竞争的场所,寻求更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。

而且,当人们意识到文凭的贬值是一种趋势,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的时候,就会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多元性,降低内心的焦虑和心理痛苦,以完善更多的能力来完善自己的人生。

作者简介:燕志华 博士

资深媒体人/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/声誉管理顾问

版权声明:全国基层党建网所提供的文章、图片等内容为本网原创、作者来稿、网友分享或互联网整理而来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:zgdj1921@163.com,我们将在3日内进行处理。

一个看中国问题的角度:文凭贬值和社会进步
保存到手机,可分享给其它人。
底部横幅图片

登录

📱
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。
🗝️
频道合作

申请城市频道

欢迎申请开通城市频道,即享千万流量分享传递党的声音,展示党建成果。

了解详情

全国基层党建网

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

联系电话:010-68630010

电子信箱:zgdj1921@163.com